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就业惠民工程,把就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大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等,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令人欣喜的是,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就业完成脱贫,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自己创业为契机,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就业。他们成为当地脱贫的典型,也激发了更多贫困户的脱贫意愿,而这个辐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创业面前,人人平等,贫困户也能成为“创业者”。我区各地通过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惠民政策,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下足功夫。遍布天山南北的创业梦想,有些已变为现实,有些正在萌发……
技能培训打基础
4月3日,晨光初现,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吾斯塘博依村村民肉孜·努尔便来到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最近活多,一天要修好几辆车呢!”满身油污的他,脸上挂满了笑容。
一直以来,肉孜·努尔对摩托车维修都十分感兴趣,但由于家中的经济条件所限,他始终没有机会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去年年初,得益于政府开展的一次免费技能培训,肉孜·努尔学了一手修理摩托车的好技术。有了技术,就有了底气,于是他向亲戚朋友筹措了5000元,在乡里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如今每月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那些借的钱,早都还掉啦。”他笑着说。
为使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掌握更多、更好的劳动技能,提高适应能力和竞争力,阿克苏地区采取送教上门的“菜单式”选学培训法,针对不同群体,结合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分门别类因需施教、因村制宜,围绕脱贫攻坚、畜禽养殖、服务业等方面的技能开展培训。自去年12月以来,全地区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61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8285人,占培训总人数的31.7%,目前已实现就业9313人。
就业创业,技能是关键。今年,我区将重点开展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利用3年时间,对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保障贫困家庭每户至少一名劳动力学习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至少一名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同时,今年我区职业培训还将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大家”帮
对于温宿县阿热勒镇喀什博依村村民买买提·热买提来说,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当下。
买买提·热买提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3口人,8亩地,妻子身有残疾,一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身上。今年年初,当地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他的情况,结合实际,帮助他在村里开了一家爱心商店。
“工商登记、食品流通许可证等手续、启动资金、第一批货品,这些都是驻村工作队帮忙解决的,多少话语也道不尽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买买提·热买提真诚地说,“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都很稳定,照顾家人也方便,我会用心好好地把这家爱心商店一直经营下去。”
尼勒克县的创业青年叶尔扎提·努尔巴合提,曾经一度认为自己与“创业”无缘。“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也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无法负担。”他说。
去年年初,通过与当地人社局对接,他了解到一系列创业青年的扶持政策,梦想再度被点燃,他成功贷到了10万元的无息贷款,创办了一家健康信息咨询服务店。叶尔扎提·努尔巴合提说:“现在,我的店一切都已走上正轨,我打算再以‘实体+电商平台’模式扩大经营规模,吸纳一些同样有着创业梦想的青年,与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梦想之花,还需多方力量来共同滋养。政府政策支持、驻村工作队鼎力相助、银行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创业孵化园搭建平台……这一切都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信心与机会,将自身的一腔创业热情,转化为美好的生活现实。
今年,我区将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推进创业型县(市)创建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发挥创业服务联盟作用。
激发动力后劲强
理发、烫发、剃须……从事着自己最爱的“美丽事业”,喀什市浩罕乡“劳拉美容美发沙龙”店主巴依仙木姑丽·阿布拉每天都干劲十足。
“这家店是从今年3月初正式开张的,从学习技术到添置设备、店面挂牌,自治区妇联全程都给予支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定不辜负新时代新机遇。”她动情地说。
有了事业,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巴依仙木姑丽·阿布拉的“精气神”和以往大不相同。“我以前一直都在家闲呆着,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她说,“现在有事做了,生活作息一下也正常了,每天的精神状态都特别好。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
对于困难群众来说,引导其自主创业不仅仅是一种扶贫模式,更是一剂“强心针”。扶贫更需扶志,拾起信心才能除穷根。一家小小的店面,一个实现梦想的契机,就能激发出贫困户的脱贫斗志,让他们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今年,我区将进一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让贫困群众敢想敢干、能干会干,从内生发出虽贫益坚的源源动力,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别克吐·吐鲁根:打馕店寄托我的致富梦□本报记者何玲
住新房、开店铺……从去年8月开始,别克吐·吐鲁根一家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舒适的生活。”4月5日,别克吐·吐鲁根高兴地说。别克吐·吐鲁根现在的家位于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的托帕社区。
自去年8月入住社区后,别克吐·吐鲁根一家人就从牧业村的牧民变成了社区居民,他和母亲的工作也从原来的放牧,变成现在的打馕。
每天清晨,喝一碗热腾腾的奶茶、吃几口自己亲手打的馕,吃饱喝足后,别克吐·吐鲁根就和母亲一起来到自家开的馕店,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每天打200多个馕,都能销售一空。到了巴扎日,生意更红火,顾客来得晚的话都会买不到馕。”别克吐·吐鲁根乐呵呵地说,“平时店里每天的纯收入在200多元,巴扎日挣得更多。”
而9个月前,别克吐·吐鲁根一家还居住在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六大队吐屯白子村。
“当时,母亲放羊,我和弟弟外出打零工挣钱,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很拮据,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别克吐·吐鲁根说。那时,每到夏天,别克吐·吐鲁根一家就会赶着羊群转到夏牧场,在牧场里交通闭塞,缺水、缺电是常有的事,出行更是难上加难。
2017年5月,乌恰县依托吐尔尕特口岸地缘、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巴音库鲁提乡建设了托帕社区,并将三个乡的136户贫困牧民整体搬迁下来。
为了让搬迁下山的牧民有稳定收入,每户牧民还能得到一间商铺,商铺每间售价5万元,政府为每户办理了贴息贷款,分三年还清。
别克吐·吐鲁根一家花了一万元就住进了新房,并通过贴息贷款得到了一间商铺。
自从入住社区后,别克吐·吐鲁根和母亲就经营打馕店,弟弟进入了货场,成为一名搬运工,全家人都有了固定收入。
“现在,我们一家人居住的新房宽敞明亮,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再也不用为缺水、缺电、出行不便而发愁了。”别克吐·吐鲁根说。别克吐·吐鲁根告诉记者,打馕虽然忙碌,但生意很好,他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他非常感谢政府给了他这么好的平台,让他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创业。
“我一定会开好打馕店,实现脱贫致富。”别克吐·吐鲁根自信地说。艾尔肯:办起农家乐过上好日子□本报记者张瑞麟
4月7日一大清早,艾尔肯就把当天农家乐需要的菜和肉买了回来,并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有时候很早就会来客人,我要抓紧时间做好准备。”艾尔肯说。
今年49岁的艾尔肯,是博乐市青得里镇克尔根卓村的村民。这些年,为了让一家四口人过上更好的日子,除了种好家里原有的16亩地,勤劳的艾尔肯还做过很多工作,收入来源多了,收入却一直不太稳定。
“我发现,一到周末很多人就喜欢到城市周边玩,放松一下,吃点绿色健康的美食,我觉得这是个商机,所以就开了一家农家乐。现在我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了,从早到晚都有客人来,一年至少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艾尔肯介绍。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就业扶贫……近几年来,博乐市积极实施各项扶贫政策。艾尔肯一家人生活的改变只是博乐市各项惠民政策实施下,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博乐市稳定脱贫654户1747人。
艾尔肯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好政策为大家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老党员,艾尔肯一直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农家乐在招工的时候,艾尔肯先想到的是选一些来自周边村子经济有困难的农民,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增收。每年他家的农家乐还要为博乐市各族环卫工人免费提供一次“团圆饭”。平日里,艾尔肯还经常召集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关心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有能力了就要帮一帮他们,等我们有困难了,社会上也有人来帮助我们。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我们的生活才会越过越好,才会越来越幸福。”艾尔肯说。
据了解,2018年,博乐市将严格按照《博乐市2018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方案》,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保障兜底等工作力度,继续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短评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一环,是“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因为就业可以在根源上改变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授人以渔”,而这正是扶贫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所在。
贫困的“穷根”除了受先天自然条件的约束之外,更大一部分是思想上的“贫穷”,缺乏努力脱贫的意志。近年来,我区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就业扶贫,就是为了挖掉思想上的“穷根”。
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创业就业的贫困群众成为较为亮眼的一批,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强烈的脱贫意愿,在扶贫政策帮助下,他们逐渐成为当地就业脱贫的先行者。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贫困群众拥有强烈的脱贫意愿,在政策帮扶方面也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同时要尊重贫困群众自己的意愿,拟出合适合理可行的就业扶贫计划,由“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只有这样精准施策,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就业完成脱贫,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自己创业为契机,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就业。他们的事迹成为当地脱贫的典型,激发了更多贫困户的脱贫意愿,而这个辐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这种“领头人”的模式为脱贫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思想上的“穷根”被不断挖除,更多的贫困户由被动变为主动,扶贫政策得到更充分的实施。
自主创业就业脱贫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增强了脱贫的内生动力,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脱贫效应。但要保障这些贫困户不返贫,同时由脱贫走向致富,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唐钰芸:一双巧手织就锦绣生活□本报记者骆晓华
今年39岁的唐钰芸家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她虽是普通的手艺人,但在当地却是个家喻户晓的“明星”。身患残疾的唐钰芸乐观面对人生中的磨难,她自主创业,做的刺绣畅销周边县市、乌鲁木齐等地,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领各族群众蹚出一条脱贫之路。
4月5日,天刚蒙蒙亮,唐钰芸就来到自己的鑫芸绣坊刺绣店准备营业。顾客一走进刺绣店,就能看到墙上挂满了精美的苏绣作品,有单面绣裱框面,也有双面绣台屏,每件作品都栩栩如生。
唐钰芸告诉记者,她2岁时患上了骨结核,家庭贫困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造成终身残疾,但她并没有因此向命运妥协。
2008年,唐钰芸无意间得知县里举办刺绣培训班的消息,就立即报了名。通过培训,她学会了锡伯族刺绣针法。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唐钰芸认识了从江苏来到察布查尔县教学的苏州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姚梅英。经过姚梅英一年多的细心指导,唐钰芸系统掌握了苏绣技艺,成为察布查尔县的刺绣能手。
2012年,在察布查尔县妇联、残联的帮助下,唐钰芸顺利申请到了4万元的妇女创业贷款,在镇上办起了自己的刺绣店,主营锡伯绣和苏绣制品,自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凭借出色的手艺,唐钰芸的刺绣店生意很是红火,从几十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刺绣订单络绎不绝,刺绣产品销往周边县市及乌鲁木齐等地,这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
2014年,她被评为自治区“自强不息、自主创业”之星,获得两万元创业基金;2015年,她的刺绣作品《孔雀》在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残疾人摄影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中荣获一等奖。业余时间,她还免费为妇女和残疾人传授刺绣技能,带动20余名青年妇女和残疾人就业。
一路走来,唐钰芸感激地说:“这几年,借助党的好政策,我陆续拿到了贴息贷款和帮扶资金,让我的创业之路走得比较顺利。今后我会好好经营自己的刺绣店,争取扩大店铺面积,再招收几名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学徒,带领她们共同脱贫致富。”
近年来,察布查尔县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优化创业环境,大力发展“短平快”就业项目,着力打造乡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多措并举地帮助有就业创业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察布查尔县共有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中心)10个,累计入驻孵化创业实体店82家,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带动1904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