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哲学研究
论身体在马克思感性活动思想中的意蕴
日期:2018-10-25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15年第5期

    一、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区分“躯体”和“身体”

    (一)马克思区分了“躯体”和“身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文版)中区分了“躯体”(Krper)和“身体”(Leib),而且使用了斜体字表示强调,但原来的中文翻译没有将“Krper”和“Leib”进行区分,都翻译成了“身体”。而实际上“躯体”和“身体”的区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身体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在德语中Krper是如外在物体一般的可见或可触的物体,中文翻译成躯体。而Leib这个词意义,后来由身体现象学家明确界定为一种现象学意义的、具有运动性(动态性)和空间无维性的、身心合一的身体。譬如,胡塞尔在1907年的演讲中对二者作了区分(一般哲学界认为,是胡塞尔首次将躯体和现象学意义的身体进行区分)之后,舍勒也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的第二部分中对此作了讨论,还有之后的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和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等人都对身体做了现象学的阐释。“躯体是有明确的皮肤边缘,具有空间维度,它可与处于固定坐标系之中的空间性客体建立定量关系,其边缘和内容在这种关系中可以作明确界定,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身体。而现象学意义的身体没有明确的皮肤边缘,并且空间无维,即具有绝对的空间位置,是一种以不可分割的和非平面的方式空间扩展。躯体是一种感知模式,即感官处于躯体的一定位置上,感官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不同感官通过这种位置和距离规定可逆的联系通道,躯体的知觉就是经过这类通道的传递而被主体感知。同时,不同的感官获得的知觉也有相对确定的位置,由此也规定了知觉间的距离。而身体所致的绝对空间包含了运动、波动这样是动力学的因素,这些动力学因素不是如物理学认为的外力作用,而是使我们卷入周围环境之中,被环境气氛和氛围所把握的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来的作用,现象学意义的身体就处于这些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的不断波动状态中。也就是说身体能超出躯体本身而进入外部世界。”①这就是身体性的交流,“身体交流(Die leibliche Kommunikation)是在自我身体可察觉的知觉领域里,对特殊结构的身体性而言是身体感受进入并穿越外部世界的过程。”②下面我们试图通过《手稿》的原文分析,来看马克思这里为什么区分“躯体”(Krper)和“身体”(Leib),以及马克思对“身体”(Leib)理解是不是具有现象学意义。

    “Physisch lebt der Mensch nur von diesen Naturprodukten,mgen sie nun in der Form der Nahrung,Heizung,Kleidung,Wohnung etc.erscheinen.Die Universalitt des Menschen erscheint praktischeben in der Universalitt,die die ganze Natur zu seinem unorganischen Krper (无机的躯体) macht,sowohl insofern sie 1.ein unmittelbares Lebensmittel,als inwiefern sie [2.] die Materie,der Gegenstandund das Werkzeug seiner Lebensttigkeit ist.Die Natur ist der unorganische Leib (无机的身体) des Menschen,nmlich die Natur,soweit sie nichtselbst menschlicher Krper (人的躯体) ist.Der Mensch lebt von der Natur,:Die Natur ist seinLeib (他的身体),mit dem er in bestndigem ,um nicht zu sterben.”③

    笔者翻译:如果人的肉体生活仅仅靠自然产品,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服、房屋等等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人的普遍性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普遍性,即整个自然,也就是生活资料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是人无机的躯体。而如果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自然界,就本身而言,不是人的躯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即自然是他的身体,伴随着这个无机的身体(自然),使其不至于死亡。

    这样便呈现出几个层次的意义:

    第一,人如果只是肉体生活,保证其存活,那么人就是躯体(Krper),与动物没有区别,自然界也就变成无机的躯体。如果人是身体(Leib)生活,那么这个人的身体,是具有生命力的,就是将自然的无机的身体囊括在内的,也就是说自然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的是身体,而动物是躯体。

    第二,自然成为人无机的身体,说明人的身体与自然界的动态交融,即人超越本身躯体达到外部世界,即外于躯体,与人相联系的自然构成了人的身体。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才有了身体的意义。这就是身体的动态性或者说运动性。

    第三,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说明已经超越出本身的躯体而与外界互动。这不但说明了身体的运动性,还说明了身体的空间无维性。

    基于上面三点的内容阐释,马克思对身体“Leib”的理解就是现象学意义的。这种现象学意义的身体不囤于自己本身的躯体,而是与自然相通的,具有运动性、空间无维性,身心合一的,囊括于整个自然界的身体,即人赖以存在的自然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即马克思对“身体”的理解与身体现象学对“身体”的理解是一致的。但马克思不但认为人的身体具有现象学意义,动物的躯体同样具有现象学意义,这说明马克思理解的躯体与身体现象学家理解的躯体不同。身体现象学家认为,躯体是具有明确的皮肤边缘和空间维度的,而马克思认为动物的躯体与人的身体同样具有动态性和空间无维性,只是称谓不同,人称“身体”,动物称“躯体。身体现象学理解的身体与躯体的区别不是马克思理解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身体”与动物的“躯体”的差异在于人不仅具有动物般的肉体生活还具有属人的精神生活。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身体”更看重其超越出来的精神生活,即人的能动性,人的特性。身体现象学的“身体”泛指人,即人的身体性(空间无维性、运动性和身体情感等等)。马克思注重身体的能动性,即人的社会性,是具有宏观意义的,而身体现象学依据人的自然性、原初性,是从微观角度入手的。

    第四、通过区分“躯体”(Krper)和“身体”(Leib),体现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首先体现为人的身体的异化,人的身体等同于动物的躯体,即在异化劳动中,身体成了躯体,身体降低成了如动物般的躯体,而不是出于自由状态的身体,使人毫无创造性和开拓性。“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④异化劳动使人本身,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在劳动中人的“身体”降低到动物的躯体,人的本质降低到“维持肉体生存”的水平,人的“感性需要”降低到动物的“本能”。马克思看到了身体是构成人的全部生活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身体却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出现,所以,马克思展开了对哲学领域和现实领域的批判,要将那沉重的身体从被异化的躯体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马克思还在身体的基础上区分了人的肉体(躯体)生活和精神生活(physische Leben und geistige Leben)

    “Da das physische und geistige Leben des Menschen mit der Natur zusammenhngt,hat keinenandren Sinn,als da die Natur mit sich selbst zusammenhngt,denn der Mensch ist ein Teil der Natur.”⑤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联系。人的生命活动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人不仅有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生理上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使用人的肉体生活(physische Leben),也就是动物般的生活,还有有意识的精神生活(geistige Leben)。实际上马克思将肉体生活(physische Leben)与躯体(Krper)是混用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的肉体生活就是如动物般的躯体生活。在德文版《手稿》中使用“……als ein ebenso geistig wiekrperlich entmenschtes Wesen”(把人当作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或者是躯体上去人化的存在物)⑥。但这种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区分不是身心二元的区分,而是区分人的动物性和人的人性(Menschlichkeit)⑦,如果说动物只有肉体生活即只具有躯体,那么人不仅具有肉体生活,还具有精神生活。而在马克思这里两者均蕴含在具有现象学意义的身体中,即无论是肉体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根植于人的身体(Leib)的同自然界相联系的生命活动(Leben)。马克思在这里通过人的身体的生命活动中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区分,又再一次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内涵。即区分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目的是为了说明异化劳动使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沦为只是满足肉体生活的动物般的生命活动。

    总之,人通过劳动——自由自觉的能动的类生活改造世界。然而,异化劳动由于使人的身体同人相异化,把人类自由的有意识身体感性活动变成了仅仅维持个人生活的,如动物躯体般的手段,以至于劳动本身的异化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手稿》中还有这样一句话“das Gattungswesen des Menschen,sowohl die Natur als sein geistiges Gattungsvermgen,zu einem ihm fremden Wesen,zum Mittel seiner individuellen Existenz.Sie entfremdet dem Menschen seinen eignen Leib,wie die Natur auer ihm,wie sein geistiges Wesen,sein menschliches Wesen.”⑧“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这时马克思已经明确的使用身体Leib这个概念了),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⑨

    我认为这一部分通过对身体和躯体的区分来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是理解马克思身体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马克思先于胡塞尔以及身体现象学家对身体有了一种现象学的思考。而为什么“身体”闪亮登场之后,又隐退了呢?我个人的浅见是:第一,马克思也许认为,已经将人与动物通过身体和躯体的区别分开了,那么谈到人就是具有身体(Leib)的人了,人是身体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二,马克思对诸如资本主义这样的社会批判,不想用身体哲学或者生命哲学这个“微观”的角度入手进行阐释,而是想从宏观的人学角度,也就是人的社会性角度入手;第三,马克思要避开“身心合一”这种预先被设置的“分开的身心”的误区,而是用“人”或者说“生命活动”这样的概念。笔者翻阅了之后的马克思文献,几乎不再使用“躯体”或“身体”的概念,而是使用人的“生活、生命、过日子”(Leben)作为词根展开的形容词“生命的、生机勃勃的、生动的、生活的”(lebendig)⑩或者名词“生命活动”(Lebensttigkeit)(11)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之后的感性活动的探讨中,仍然发现其(感性活动)本身蕴含着的身体维度。

    二、身体在“感性活动”中的全面生成和意蕴

    感性活动包含“感性”和“活动”两个概念。无论是“感性”还是“活动”都是基于身体性的,“感性”就是彰显人的丰盈完满的存在的处身情态,而“活动”同样必须以身体为基础,可以说“感性活动”就是人的身体性的生命活动,就是“身体”的感性活动。人正是通过这种身体的感性活动才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只有把“感性活动”概念落实于现实的人的身体的生命活动基础之上,才能避免被再次抽象化、形式化和神秘化,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人的感性对象化活动。

    (一)感性活动是从身体出发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于一体的对象性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身体是感性活动的主体,又是感性活动的客体(对象)。这就是感性活动的主体与对象于一体——“身体”的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是作为客体形式与主体内容的统一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即从身体出发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于一体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身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12)

    人的活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人每时每刻都通过身体感觉在外物上印证自我的成果。“说人是身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3)“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14)总之,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活动或者说对象化活动就是人的身体与其活动对象共生共存的过程。

    (二)身体是自然的生成和社会的生成的有机统一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5),人的直接的感性存在即身体生命源于自然界,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它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活动提供物质材料。这是人在身体中自身的生成,即人“有机的身体”与“无机的身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自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人的内在要求的概念。

    “die ganze sogenannte Weltgeschichte nichtsanders ist als die Erzeugung des Menschen durch diemenschliche Arbeit,als das Werden der Natur fürden Menschen(自然为了人的生成),so hat er also den anschaulichen,unwiderstehlichen Beweis vonseiner Geburt(16)durch sich selbst,von seinem Entstehungsproze.”

    笔者的翻译:“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为了人的生成的过程,对于其(人)的自己的生成和生长的过程的证明是直观的和毋庸置疑的。”(17)

    所以说,人的生成就是一方面通过劳动,一方面通过自然的生成,即自然是为人而生,符合人的内在要求,这便与前面的“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遥相呼应了。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身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身体的感性活动具有挥之不去的社会性。“不言而喻,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与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18)马克思旨在阐明,人的感觉能够彰显属人的特殊的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化中培养起来的社会性的本质。身体感觉与社会是内在关联、互相塑造、不可分割的。人在社会中存在正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而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构成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入手,强调人是身体性的、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活动是人自由自觉的身体与外部物质世界对象化的互动关系,人的复杂性产生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身体的感性活动。

    总之,马克思从人的自然角度和社会角度出发涉及了身体问题。通过对“感性活动的身体”的深入挖掘和延伸,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了概念、逻辑、范畴等占支配和统治地位的世界,对一般哲学进行了批判,先行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和超越,开拓了新的哲学范式。

    (三)身体性在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中的自我确证

    “erst durch den gegenstndlich entfalteten Reichtum des menschlichen Wesens wird der Reichtumder subjektiven menschlichen Sinnlichkeit,wirdein musikalisches Ohr,ein Auge für die Schnheit der Form,kurz,werden erst menschlicher Genüsse fhige Sinne,Sinne,welche als menschliche Wesenskrfte sich besttigen,teils erst ausgebildet,teils erst erzeugt.Denn nicht nur die 5 Sinne,sondernauch die sogenannten geistigen Sinne,die praktischen Sinne(Wille,Liebe etc.),mit einem Wortder menschliche Sinn,die Menschlichkeit der Sinne wird erst durch das Dasein seines Gegenstandes,durch die vermenschlichte Natur.Die Bildung der 5 Sinne ist eine Arbeit der ganzen bisherigen.”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对象性(原来翻译成‘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连同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一句话,人的感觉(指的应该是五官感觉)、感觉的人性(指的是所谓的精神感觉、精神情感、实践感觉,那么说明一切感觉都蕴含在人的身体性中)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9)

    这里马克思精彩地使用了“Menschlichkeit der Sinne”(感觉的人性),并对“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做了区分,充分蕴含了身体的现象学理解,即人的感觉或者说身体性感觉是不仅包含五官的感觉,还有具有人性特质的“身体情感”(20),并以此来说明了人的超越性就在于人拥有“感觉的人性”。所以说,人只有通过对象性的感觉或者说通过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才能确证自我的本质力量,即作为身体性的人通过感性活动在对象世界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且随着人的感性活动的丰富性不断展开,人的感觉与感觉的人性的丰富性才不断地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即人的身体感觉的本质力量都是由于相应的感性对象的存在才产生出来,这样,更多的对象或对象的更丰富的层次才为人所感受。

    (四)身体在感性活动中生成自身(动态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对对象世界的创造活动不是理性形而上学的那种“自我意识”的活动,而是人的“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正是因其“活动”,自然界才与人的生活相关联的。人是因这种感性活动生成着人自身和人自己的感性世界。人生成时,世界也就一并生成了。这个“活动”是“生产生活”、“劳动”,“感性活动”,就是身体性的活动。正是通过这种身体的感性活动,“现实的人”才获得它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感性活动中,身体与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首先身体作为主体参与到感性活动中,同时身体性,即身体感受(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等等,就是根植于身体性的感觉)在感性活动中生成,又不断地作为主体参与新的实践。即通过身体性使身体与他人和世界的关联不再是一种“状态”。身体性是一种与身体相关联的“运动过程”意义。不断的身体性促成新的感性活动。新的感性活动的变化又对身体显现出新的姿态,提出有待回应和解决的新问题,这又提供新的“运动”意义。这使得身体与感性活动之间形成了一种可持续进行的交流、对话过程。感性活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身体的生成过程。从而呈现了人与感性活动共生共存的现实的和历史的过程。只有身体性才能体现这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实践的身体与身体的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人在对象中生成自身、确证自身;对象在生成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中同时生成自身或实现自身。

    马克思认为,身体的感性活动使得人与世界万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和统一,感性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即是人通过身体的感性活动(实践)与世界的关系。

    总之,马克思先于身体现象学家有了蕴含着现象学意义的身体的理解,并通过躯体与身体的区分作为异化劳动批判的基础来阐释,虽未通过身体哲学继续展开,却将身体维度蕴含其中,而这个身体维度是现实的人真正的体现和确证。实际上,关于身体问题有很多阐释,譬如,现象的身体、欲望的身体、意志的身体、权利的身体等等,而马克思是唯一将“身体”与实践(感性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使身体性的实现不再是苍白的、空洞的、浅薄的,而是丰富的,现实的。马克思身体思想的理论(身体性实践)超越性就是将身体推进到了社会化、历史化的理解。在马克思那里身体是感性活动的基础,任何感性活动都是身体的体验性活动。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可以说是身体性的践行。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家,真正的回到了现实的人,而这个具有抽象意义的“人”只有通过身体性的说明,才呈现其意义。即只有从现实的人的具体的身体性出发,才能更真切地体会马克思感性活动思想的蕴意。而正是通过感性活动的身体性理解,才能使“人与自然”及“人的本质”等等问题得到澄明。马克思正是通过身体的感性活动为其致思起点,将现实的、具体的身体放置到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活动当中,通过身体的境遇来审视现实社会的种种现状,并通过现实社会的具体展开来发现身体的种种境遇,为生命得以彻底解放描绘了一幅崭新“蓝图”。

    注释:

    ①李昕桐:《震颤的身体——施密茨身体现象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41页。

    ②Hermann Schmitz,Der unerschpfliche Gegenstand,Grundzüge der Philosophie,Bonn:Bouvier,2007,p.116.

    ③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16.中译文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④[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5页。

    ⑤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16.中译文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6~57页。

    ⑥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24.中译文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6页。

    ⑦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p.541~542.

    ⑧Ibid.,p.518.

    ⑨[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8页。

    ⑩“lebendig”之前的翻译是“有血有肉”,这似乎又退回到了“躯体”的解释中。

    (11)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16.

    (1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5页。中译文略有改动,leiblich应该翻译成“身体的”。

    (13)同上书,第105~106页。中译文略有改动,leiblich应该翻译成“身体的”。

    (14)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40.中译文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5页。

    (1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5页。

    (16)这里使用了seiner 说明所指的是阳性的词,那么显而易见指的是人(der Mensch),而“自然”是阴性名词(die Natur)。

    (17)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46.中译文略有改动,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2页。

    (18)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541.中译文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6页。

    (19)Marx,-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MEW Bd.40,pp.541~542.中译文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7页。

    (20)Hermann Schmitz,Der Gegenstand,Grundzüge der Philosophie,pp.292~310.

链接地址

责编:范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