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日期:2024-04-29     来源:“学习强国”新疆学习平台     作者:艾力·吾甫尔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大一统”传统为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始终为新疆各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成为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一、“大一统”思想的深入人心,增强了新疆各民族对我国历史的认同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追求统一的传统。秦汉以后,中华大一统理念逐渐形成,这一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价值取向,成为各族人民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武器。
   在我国大一统格局下,新疆地区始终都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这是新疆地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在中华大一统思想的浸润下,追求国家统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民心所向。于阗王“随唐朝国姓‘李’”,高昌回鹘统治者自称“西州外甥”,喀喇汗汗王自称“桃花石汗”,“秦之王”及“秦与东方之王”等,都无疑是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原政权的高度认同、积极追求统一的人心所向,都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的具体表现。
   近代,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升华。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越来越巩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倡导“大一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政治价值取向。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奋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二、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状态。秦汉以后,中华大一统的思想理念逐渐形成,诸夏文化融合为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文化。汉文化继续同周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经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包容互鉴,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是滋养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印记。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开展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漆器、丝织品,无疑也是从中原输入的。伴随大量屯田,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新疆在农业、手工业、纺织业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中多姿多彩、枝繁叶茂。历史史实证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融入紧密时繁荣灿烂,融入受阻时就黯淡无光。只有把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与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汉语言文字在新疆广泛使用,儒家文化思想进一步根植,使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中华文化母体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言之一。出土文献证明,汉语言文字和儒家典籍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使用和传播,深刻影响到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色彩更为浓厚,进一步提高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唐宋辽金时期,中华文化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给各民族提供了空前繁荣的交流交融环境。新疆地区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在充分吸收中原文化给养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这一时期,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更为普遍,并在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回鹘人从汉文等语言文字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世俗文献,丰富了精神文化。在中华文化浸润下形成的《福乐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回鹘文化的有机融合,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
   至元明时期,大一统和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同,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在维吾尔文化发展史上,凡是多语并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是文化勃兴、焕发光彩的时期。元代大批畏兀儿人移居中原,精通儒家经典,自愿慕效“华风”,以汉名为荣,用汉文创作,学习汉文化蔚然成风。清政府在新疆实行满语、汉语和维吾尔语通用的政策,其中汉语和维吾尔语是各民族交流使用的主要语言。
   史实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归宿,是民族唯变所适、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和追求。
   (作者为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链接地址

责编:热西达·马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