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民族研究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何虎生 崔舒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日期:2024-05-28     来源:中国德育     作者:何虎生 崔舒怡

图片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22 年度宗教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史料整理与研究”(22&ZD253)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围绕“什么是中华民族”“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建设”这两个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要全面系统地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认识论基础与方法论指引。 

图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遵循。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过程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新修改的党章。至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一个概念名词上升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过程中,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第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第二,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加以总结,成为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斗进程中的重要成就。第三,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形成的“十二个必须”[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具体实践有效统摄起来,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确立了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导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其基本内容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四个共同”的历史根基之上。“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历史发展实际、洞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所得出的科学论断。因为客观上存在“多元”,所以要在意识上熔铸“一体”。可以说,“四个共同”阐明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是对我国各民族数千年来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生动写照,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提供了科学指南。用“四个共同”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历史积淀。 

其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共同体理念是成熟的、具有理性意义的共同体认知,集中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与根本方向。“与共”即“在一起”,“四个与共”是指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唇齿相依、团结友爱,形成了一个血脉相通、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尤其是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斗争中巩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新时代,中华儿女也必将在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也深刻概括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的辉煌历史以及“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坚强决心。 

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4]“五个认同”蕴含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机制,代表着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全面认同,不仅能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而且可以从认同维度衡量中华民族建设的实践成效,体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对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意识,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能够为构筑中国精神、增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指引。

其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是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首先,国家意识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凝聚国民的团结,加强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国家意识就是要树立起各族人民“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主人翁责任感。其次,公民意识是一国民众对其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5],其核心是公民要正确认知并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素质与能力,而且可以使集体意识进一步刻画在每一位公民心中。再次,法治意识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条件,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法治意识不仅能够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合法性作出重要保障,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反分裂意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发展。由此可见,开展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活动,是塑造国民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的重要手段,是有效保障和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落脚点。 

图片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6]这“四个必然要求”高度概括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为建设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包容性更广的共同体而团结奋斗。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作为自己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7]以“团结”为要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是属于民族事务领域的一项具体工作,但其内涵要义已经与党的百年奋斗以及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因此,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着眼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根基。 

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9]。在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发展中的无数事实一再证明:各族儿女共同坚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领不同民族共同开创发展道路、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依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凝聚各民族的共同意志,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强大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深厚底气。从国际视域来看,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更为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面向世界。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中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为国际社会妥善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平发展、协作共赢,有效应对世界发展问题,稳妥解决全球治理危机,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延展和价值升华,能够展现出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担当。 

图片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科学指引,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重大关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然而,受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边疆民族地区总体上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扭转,将不利于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10]因此,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二,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愈加复杂,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在一些地方尚未从根源上肃清,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对我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统一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在政治稳定方面,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问题往往与分裂主义有关。一些极端分子利用民族意识形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试图进行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活动。在社会安定方面,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可能会导致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冲突,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不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引导民族之间的歧视和偏见,蓄意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破坏社会秩序。在文化和谐方面,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发生碰撞,某些意识形态观点甚至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侵蚀,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 

面对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流毒,维护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1]的指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长期、广泛、持续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帮助各族人民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夯实各族群众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第三,在民族工作领域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坚固的安全屏障。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所谓的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打压,意图在我国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加以阻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直接或间接地为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主义针对我国实施的各种暴力恐怖活动提供支持,严重影响我国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民族领域,这些渗透活动使一些涉及民族因素的错误观点在部分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少部分人形成错误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为境外敌对势力散布“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思想和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12]因此,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牢牢掌握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战略主动权。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如此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面临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无论是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还是应对民族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潜在的风险挑战,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都要求我们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3][4][6][8][10][1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9-28(1). 

[5]王礼刚.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34):187-188.

[7]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  ◆  ◆  ◆  ◆  

 

【作者: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研究员;崔舒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

【来源:《中国德育》2024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洁】

【中国德育新媒体中心】

链接地址

责编:热西达·马木提